2007 年 6 月 28 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第 3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开平碉楼代表了近五个世纪塔楼建筑的巅峰,也展现了散居国外的华侨与故土之间仍然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
而开平碉楼的内涵更是代表了中国乡土对西方文化主动吸收并因地应用的成果,反映了当年侨乡民众的文化心理、文化行为和文化视野,它不是文化的移植,而是文化的吸收和创造。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抓手,重振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遗产,强调乡村的持续发展和长效机制,是培养乡土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基础。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强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下,开平碉楼与村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爱好者造访。基于乡村振兴之路。
欧亚照明集团携手塔木景观打造文化世遗串连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篇具体展示夜景规划。
夜景规划
世遗廊道区域内的夜间照明以功能性的道路照明为主,缺乏统筹规划以及夜经济的活力,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
1 、整个光环境以主道路灯光为主,且光色均为高色温路灯,仅满足快速通行的照明作用,整体光环境体验感低;
2、旅游景点内光环境单调、暗淡、缺乏引爆区域的夜游亮点;
3、现有的照明光效弱,色温高、能耗高,眩光明显,存在安全隐患;
4、重点区域夜间缺乏有文化内涵的灯光创意与活力;
5、夜间出游环境暗淡,客流易流失,无法促进过夜消费。
根据人群的消费习惯调研发现,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游客的旅游消费比例中,除去门票,76%的费用花在了夜间,意味着 1000 元里面,有 760 元是产生在夜晚;夜间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碉楼侨乡文化体验·开平世遗廊道总体定位发展下,世遗文化的夜景应如何塑造?
在分析了现状情况,结合策划定位及客群调研等基础上,项目工作团队提出了发挥世界遗产文化、华侨文化与乡土文化等多重复合文化影响力的优势条件,利用全景沉浸式夜游助力世遗景区复苏的夜景规划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1.不做大型演艺秀,以微演绎营造乡村浪漫的夜景感受。在项目中不做大型演艺秀,去重资产,去中心化,以全景展开方式,以点带面,不再是突出一个爆点或一个秀,而是处处是景,景景相连,把游客分散到景区里,以微演绎的方式营造乡村夜景浪漫感受,更好地可持续地长效发展;
2.通过模块化产品的差异化设置,进行快速落地与持续迭代。以灯光引流、交互体验、夜游亮点、二消变现,原创夜游 IP 等不同需求的模块化夜游场景及产品,根据项目需求及当地文化属性,进行快速落地及持续迭代;
3.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夜游,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夜间体验。随着消费升级,游客不再只注重视觉感观刺激,更多的开始注重精神层次的体验,以导演思维策划全景夜游,每个夜游节点,让游客参与交互、体验、社交、游戏等,注重游客的切身感受,全景沉浸式体验,重新定义碉楼文化的夜游方式,变成沉浸式夜游,而不是传统的观光点;
4.推动世遗廊道夜游的线上宣传与传播,推动乡村夜经济的发展。夜游不只是夜,也不只是游,更重要的是经济,夜游不只是花钱的,更重要的是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通过互联网宣传与线上体验传播等技术,让游客直接与项目发生互动,产生连续消费。
塘口世遗廊道的夜游照明规划以人工光与月光为主,目的在于体验碉楼遗产与侨乡文化,激发“过夜”消费,促进乡镇夜 间经济发展。
主要夜游线依托碧波画廊河道南段,以自力村及立园为南北两个起点,在塘口旧墟位置设置节点,以故事情节及场景演绎营造情景式的感受,
带动夜间经济发展;次要夜游路线以道路照明为主,结合村落与碉楼设置艺术灯光,形成世遗廊道的夜间文化体验;此外,在每年的秋季,
在世遗廊道南侧设置金秋灯光艺术节,形成小环线,联合艺术设计师,选取不同的点设计灯光装置艺术,持续性地创造吸引点与话题感。